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十一过后,由热转凉的换季天气往往让很多朋友出现“鼻塞流涕,咽喉疼痛”等症状,而这正是秋季感冒的典型表现。
秋季感冒不同于夏天以暑湿多见,以“寒重”伴“秋燥”更多见。感冒可以说是最常见也是最普遍的换季疾病之一,如何在冷热交替秋冬来临之前有效避免感冒,下面的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为什么最近感冒的人多了?
天气突然凉了,气温忽高忽低,让一些人措手不及,感冒的人变得越来越多。每逢季节交替时感冒患者会明显增多,尤其是最近这几天,秋分之后,活跃在北方的冷空气来临,早晚天气变凉,更是感冒高发季节。
从夏秋交替时节人的体质状况及养生之道也许更能解释为什么最近感冒偏多的原因。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夏天暑热最易耗气伤津,出现倦怠、乏力、纳呆等症状,导致人体进入秋天出现抵抗力下降,正气不足的情况。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秋乏正是对盛夏季节,人体超常消耗的补偿反应,也是机体在秋季宜人舒适的气候环境的恢复措施,还可以说是机体内外环境为达到新平衡的过渡现象。
从养生角度看,因为夏天暑热夹湿,湿气弥漫,如果夏天进补容易出现虚不受补,湿热胶裹状态;而秋天以“燥”令为主,正是进补的好时节,所以人们总是喜欢“贴秋膘”,这也是人体对温度变化,人体需要热量的代偿措施。而刚入秋人体正气尚未来得及恢复和调补,这个时候出现气温的陡降,容易导致人体“不适应”,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出现一系列感冒症状。
这个阶段的人经历夏天耗气伤津后人体正气不足更容易着凉外感,从而引起伤风感冒,对于老年人来说,感冒是因为基础病多,体质弱,造成抵抗力下降再加上着凉为常见原因。对于年轻人甚至孩子来说:体内有热是根本,再加受凉是诱因。
感冒了先分清类型
普通感冒和流感不一样:
感冒一般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多是由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少数合并细菌感染引起,往往个别出现;而流行性感冒也就是流感,又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三型,是由流感病毒引起,常有明显的流行性、较强的传染性,容易引起暴发性流行。二者症状差异明显,普通感冒起病相对较慢,有咽干、咽痒、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咳嗽等症状,一般5到7天便可缓解或痊愈。流行性感冒则症状相对急重,还伴有高热、头疼、全身乏力,关节酸疼等明显特征,发烧一般会持续2到3天甚至更久。
风寒感冒风热感冒不一样:
每个家庭的常备药箱都有各种各样的感冒药,一般家庭多使用一些治疗感冒的中成药,可是有时候感冒吃了药不见好反而症状加重,这是什么原因呢?这还要从对症用药说起,中医对感冒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的区分,中成药治疗感冒自然也分别针对风寒感冒、风热感冒,不区分感冒的类型盲目吃药,药不对症,不仅不能治疗感冒可能还会加重感冒症状,延长感冒病程。
风寒感冒指因受凉而引起的感冒,风寒感冒者往往怕寒怕风,咳嗽多痰,鼻塞流清鼻涕,无舌苔或薄薄白色舌苔,全身酸痛,其主要特征是怕冷畏风。风热感冒则是由风热犯表引起,通常表现为发热重,咽喉肿痛,多黄色鼻涕,舌边泛红,易口渴喜冷凉饮品。针对风寒感冒,应选用首要功能为疏风散寒的药物,而针对风热感冒可以选用清热解毒的中成药。